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规划和设计的背景与目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的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 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云 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光电子能源材 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先进能 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铜基及特种先进导电材料工程实验室、云南省材料基因工程(计算)中心、云南省高校高性能阻容感材料与器件 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绿色能源全固态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这些都为本教学成果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012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核心任务, 把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原创精 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型学位主要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 应用型人才,其共同目的在于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质量与国内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 表现为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学术观点和实践内容以重复、模仿他人已有 成果居多,缺乏创新性研究成果等。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 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培养的重要环节。从 2008 年起,本团队开始对材料类 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改革,研究解决研究生培养上的创新能力问题。针对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科研项目需求和学科优势,通过科研项
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了“多元培养模式,团队协同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1. 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少
传统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积极能动性不高,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低,论文发表刊物的层次较低,体现科研和学术能力的 SCI 论文数和专利授权数较少,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反映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项目数较少,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的平台缺乏。
2. 研究生学术兴趣和科研主动性不强,缺乏创新的动力
招收的大部分研究生为调剂生源,甚至部分学生是跨专业就读,其专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缺乏创新原动力。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都反映出研究生缺少创新的驱动力,创新能力培养举步维艰。
3. 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传统培养研究生方面采用单一导师制,多为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对每位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和频率降低,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利。此外,每个导师学术背景专一、个人能力有限,在探索研究方向和指导研究生方面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团队合作,使得导师和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与学术视野受到了极大地限制,既不利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单一导师模式已不能满足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和交叉课题研究的发展需求,不利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研究
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 研究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薄弱
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义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有的保障支撑。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缺乏合作与沟通,与交叉领域学科相关人员的交流较少,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薄弱。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于“多元培养模式,团队协同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和训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科研项目和导师团队,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积累其科研知识,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1. 科研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树立创新思维。导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省(部)级的纵向科研项目,是导师在查阅大量文献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前期科研基础凝练而成的,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解决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或重要科研问题的科研课题。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激发研究生兴趣,增强其创新意识,
可以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某一专题,还可以提高和培养获取信息、凝练信息、运用信息等能力,最终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质。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科研思路得到了升华,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同时导师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一定的评估和指导,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增加了科研知识。同时,教师严谨的科研精神也言传身教地提高了学生治学的态度,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2. 探索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模式”替代“单一培养模式”
建立了有不同知识背景、学术视野、思维模式和研究方向,具有优势互补的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微纳复合材料与器件导师团队”,秉持“厚基础、强实践、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教学、科研、创新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
(1) 研究生指导协作团队的文献查询及讨论
文献查询对于研究生论文题目选题、实验开展、论文写作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研究生导师团队,发挥专业互补、研究方向互补的优点,系统指导文献阅读,通过导师团队集体指导文献阅读,针对本团队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提高了文献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研究生的选题以及协同指导
根据研究生个人爱好及资料讨论的深入程度,在课程学习阶段、开题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与团队研究方向和领域相关的知识储备、软件运用、仪器设备原理与使用、撰写论文等的专题讲座。
(3)研究生科研实践指导
导师团队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学术工作讨论和单个研究生面对面交流制度。在集体学术工作讨论中,导师团队结合自身工作安排,努力做到不缺席、不早退。同时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搭档,高年级、低年级组队等多种方式,形成研究团队的“传帮带”氛围。对于跟单个研究生的面对面交流,针对研究生需要交流的工作内容,导师团队做到及时响应、不定时间、不定时长,充分解决研究生的问题和疑惑。
(4) 采用多种方式,让研究生接触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
利用学校、学院、团队等各种平台,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使高水平学术交流常态化,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课题和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团队和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产出。
(5)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与问题反馈
研究生培养是贯穿于研究生学业的全过程,不仅涉及学业培养,更涉及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培养。研究生导师团队首先是一个大集体,导师之
间是解决科研难题的好队友,同学之间是导师群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导师间的互助可以增加更多资源,学生之间的互助可以体现更多的生活温暖及解决实验上的细节难题。平时综合文献、讨论、实践进行研究工作,期间对遇到的问题也可协作指导老师集体讨论解决。
(6)研究生健康生活指引
研究生作为一个个成年的个体,在家庭状况、心理素质、自身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师团队在日常科研实践工作之外,还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在当前社会节奏明显加快、就业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研究生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不仅需要面临科研的压力,还需要应付来自家庭、亲朋、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导师团队在构建良好的去功利化学术氛围的基础上,不定期举行业余活动,适当排解研究生的精神压力。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导师团队内部首先进行交流,做到对研究生综合了解,再通过日常师生交流,尽可能降低研究生的外部压力,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养,做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7)研究生培养结果的输出
目前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是以其发表高 级别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参加校内或省级评比来评判的。高水平论文的构思、撰写和专利技术方案的撰写等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高 水平论文和专利授权激励机制,保障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延续性 和长期性。
3. 导师团队协作,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1) 以导师为核心,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
以导师为核心并由导师和研究生建立科研团队,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合作,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研究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
(2) 以项目为依托,提高研究生的协作能力
科研创新活动靠个人单打独斗难以实现,主要是靠跨“集群”式的创新研究,只有团体协同合作,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的完成科研创新活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研究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突出德育和思政元素。
导师的学问,导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学生的榜样。关注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如何积极地面对问题。从以教为主,向重在育人转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保障
团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明确了各个成员的职责与关系,以及团队中 的激励评估机制。团队负责人对于研究生的团队培养的总体方向进行把握,
协调并维护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团队成员负责方案和计划的执行、研究生教学指导和事务性管理等。团队定期研讨团队的建设发展,检查方案和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团队成员培育和研究生指导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逐一落实。
四、成果创新点
1. 提出和实施了“多元培养模式,团队协同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导师科研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坚持“以导师团队协同保障科研创新实践,培育团队协作意识”,坚持“以创新成果发表拓展研究能力,紧盯学术前沿动态”,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并被同行高度评价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为材料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2.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依托创新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学校和团队作用,做到导师负责、团队指导、资源共享的培养方式
(1) 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秉承“厚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理念,因人而异地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兴趣,团队协同,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博士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坚持“提升质量、强化内涵、突出创新”的培养理念;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坚持“提升能力、强化技能、突出创造”的培养宗旨。在具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团队合作模式,研究生导师团队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原学科专业优势、学术背景、学历层次及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互补性,给予研究生更高效、更全面的指导。
(2) 团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明确了各个成员的职责与关系,以及团队中的激励评估机制。团队负责人对于研究生的团队培养的总体方向进行把握,协调并维护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团队成员负责方案和计划的执行、研究生教学指导和事务性管理等。团队定期研讨团队的建设发展,检查方案和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团队成员培育和研究生指导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逐一落实。
3. 通过导师团队协作,突出德育和思政元素,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以导师为核心,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以项目为依托,提高研究生的协作能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突出德育和思政元素。从以教为主,向重在育人转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1. 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团队培养毕业 32 名硕士研究生和 3 名博士研究生,有 15 人次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50 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 4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2 项,申请发明专利 7 项;获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研究生东陆
英才团队奖 7 次,其中杰出奖 3 次;研究生 12 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6人次获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2. 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明显增强
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是研究生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导师团队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在团队成员的熏陶下,研究生学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合作、团队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完成学业和科研成果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 2012 年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设立“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
研究生东陆英才奖学金科研学术奖”以来,截至 2018 年,微纳复合材料与器件导师团队组建的研究生“低维纳米结构氢氧化物/氧化物功能材料”科研团队,已连续 7 届获得优秀团队奖,其中第二届(2013 年)、第五届
(2016 年)、第六届(2017 年)为杰出团队奖。
3. 研究生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依托创新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学校和团队作用,做到导师负责、团队指导、资源共享的培养方式。在研究生规模和导师队伍快速壮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例如,学生邢欣欣 2014 年从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材料化学专业毕业进入团队,2017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8 篇,其中中科院 JCR 一区 3 篇,二区 3 篇,获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1 项,
获国家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多项。学生刘旭 2013 年本科二年级后进入团队,2015 年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6 篇,获 2016 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第八届
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获第 14 届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
1 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1 项,二
等奖 1 项,获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获国家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多项;多名研究生获
“73882必赢欢迎光临网址研究生东陆英才奖学金科研学术奖”、省级“三好”学生称号、云南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4. 导师团队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肖雪春 2017 年晋升高级实验师,2018 年博士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管洪涛 2019 年晋升教授职称,董成军 2019 年晋升副教授职称;黄强 2020年晋升教授职称,王莉红 2020 年晋升副教授,2020 年博士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管洪涛教授 2020 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黄强教授 2021 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